跳转至

Chapter1 事件及其概率

随机现象与统计规律性

概率的统计定义:\(F_N(A) = \frac{n}{N}\) 为A在N此实验中出现的频率,其中n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

频率的性质

  • 非负性:\(F_N(a) \geq 0\)
  • 规范性:对必然事件 \(\Omega\) ,有\(F_n(\Omega) = 1\)
  • 可加性:若A与B是互斥事件,以A+B记A与B至少有一个发生这一事件,则有\(F_N(A+B) = F_N(A) + F_N(B)\),并且该性质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事件

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

古典概型

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试验模型被称为古典概型:

  • 样本空间有限
  • 各样本点的出现等可能

古典概率的定义:

设一试验有n个等可能发生的样本点,而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个样本点,则事件A发生的概率P(A)定义为

\[ P(A)=\frac{m}{n}=\frac{A包含的样本点个数}{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总数}=\frac{card(A)}{card(\Omega)} \]

古典概率的性质:

  • 非负性:\(P(A)\geq0\)
  • 规范型:对于必然事件\(\Omega\)\(P(\Omega)=1\)
  • 可加性:若A与B是互斥事件,以A+B记A与B至少有一个发生这一事件,则有\(P(A+B)=P(A)+P(B)\),并且该性质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事件

古典概型中常用的计数方法

  1. 从n个不同的元素有放回地抽取每一个,依次抽取m个排成一列,可以得到的不同排列数是\(n^m\)
  2.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不放回地抽取m个元素排成一列时,可以得到的排列数是 $$ A_n^m=\frac{n!}{(n-m)!} $$

  3. 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不放回地抽取m个元素,不论次序地组成一组,可以得到的组合数是 $$ C_n^m=\frac{n!}{m!(n-m)!} $$

  4. 将n个不同的元素分成有次序的k组(注意这些组是区分次数的),不考虑每组中元素的次序,第\(i(1 \leq i \leq k)\)组恰有\(n_i(1 \leq i \leq k)\)个不同的元素的结果数是

\[ C_n^{n_1}C_{n-n_1}^{n_2}...C_{n-n_1-...-n_{k-1}}^{n_k}=\frac{n!}{n_1!n_2!...n_k!} \]

一些经典例题

  1. \(n\)个球, \(N\)个格子 (\(n \leq N\)) , 球与格子都是可以区分的. 每个球落在各个格子内的概率相同(设格子足够大, 可以容纳任意多个球). 将这\(n\)个球随机地放入\(N\)个格子, 求:

    (1) 指定的\(n\)个格子各有一球的概率;

    (2) 有\(n\)格各有一球的概率.


    解答: 第一问,我们可以用古典概型来计算,记事件A为指定的格子各有一球,则我们只需要计算出\(card(A)\)\(card(\Omega)\)即可,有

    $$ card(A)=n!\qquad card(\Omega)=N^n $$

    ​这是因为指定的格子各有一球其实相当于在n个格子中放入n个球的全排列,而在计算\(\Omega\)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每一个 球都可以放进任意一个格子里去,所以为指数形式,所以最终的答案为\(P(A)=\frac{n!}{N^n}\)

    对于第二问,仍然可以使用古典概型来计算,我们记B事件为有n格各有一球,这里相对于第一问的A区别在于并非指定的n格,也就是从N个格子中挑选n个格子并排序,故有 $$ card(N)=A_N^n\qquad card(\Omega)=N^n $$ 所以有 $$ P(B)=\frac{A^n_N}{N^n} $$

  2. (生日问题) 求n人的班级里至少有2位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


    ​这题可以这么考虑,我们把一年365天看成365个格子,n人看成n个球,如果它们放进了同一个格子,就代表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。那么由上一题我们知道,每个格子各有一球的概率是\(\frac{A_{365}^n}{365^n}\),而我们需要的是对立事件,是需要某个各自里面至少有两个球的,所以最终的结果是\(1-\frac{A_{365}^n}{365^n}\),其实这题看出来是从反面考虑并不难,因为题目要求至少,很明显的提示。这个结论一定要记住


    变式: n人的班级,给定第j位同学,剩下的n-1位同学里至少有一位与第j位同学同生日的概率有多大?

    答案是\(1-(\frac{364}{365})^{n-1}\),因为剩下n-1位同学的生日可以是除第j位同学生日那天外的364天任意一天

  3. (摸球问题) 口袋中有\(a\)只白球,\(b\)只黑球,随机地一只只摸球,求:

    1. 若是有放回摸球,求第k次摸得白球的概率
    2. 若是不放回摸球,求第k次摸得白球的概率

    解答: 第一问,\(\frac{a}{a+b}\)

    第二问,有点难度,我们可以从排列和组合两种角度去考虑(其实就是把同颜色的球视作不同or相同)。

    排列:我们先将a只白球和b只黑球都看做是不同的,若把a+b个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,则一共有\((a+b)!\)种排列方法。第k次为白球,即第k个位置为白球有a种情况(因为这时候我们将白球视作不同的球),其余a+b-1个球排列共有\((a+b-1)!\)种情况,故共有\(a(a+b-1)!\)中情况,则第k次摸得白球的概率为

    $$ \frac{a(a+b-1)!}{(a+b)!}=\frac{a}{a+b} $$

    组合:我们将同种颜色的球看作是相同的,同时将a+b个球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,此时若我们取定b个白球的位置,则黑球的位置也随之确定,故总的方案数为\(C_{a+b}^a\),而第k次摸得白球的的方案数为\(C_{a+b-1}^{a-1}\),即在剩下a+b-1个位置挑a-1个位置放白球,所以第k次摸得白球的概率为\(\frac{C_{a+b-1}^{a-1}}{C_{a+b}^a}=\frac{a}{a+b}\)

    我们从这题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:摸球与顺序无关,抽签概率等等亦如此。

几何概型

几何概率的性质:

  • 非负性:\(P(A)\geq 0\)
  • 规范性:对必然事件\(\Omega\)\(P(\Omega)=1\)
  • 可加性:若A与B是互斥事件,以A+B记A与B至少有一个发生这一事件,则有\(P(A+B)=P(A)+P(B)\),并且该性质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事件

一些经典例题

  1. (会面问题) 两人相约7点到8点在某地会面,先到者等候另一人20分钟,过时离去,求两人能会面的概率<

​解: 样本点由甲乙两人各自到达的时刻组成,以7点作为计算时间的起点,设甲乙各在第x分钟和第y分钟到达,则样本空间为\(\Omega=\left\{(x,y)|0 \leq x,y\leq60\right\}\),会面的充要条件是\(|x-y|\leq20\),如图所示: 会面问题

则由几何概型可知相应的概率为\(\frac{5}{9}\),即面积比

2. (蒲丰投针问题):平面上画很多平行线,间距为a,向此平面投资长为l(l<a)的针,求此针能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。

解: 这题我们以针的位置为样本点,而针的位置可以由两个参数决定,针的中点与最接近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x,针与平行线的夹角θ。样本空间为:

\[ \Omega=\left\{(\theta,x)|0\leq\theta\leq\pi,0\leq x\leq \frac{a}{2}\right\} \]

容易发现,针与平行线相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\(x\leq\frac{lsin\theta}{2}\),所以我们可以以\(\theta\)为横轴,x为纵轴,图示如下:

蒲丰投针问题

​则可得概率为 $$ \frac{\int_{0}^{\pi}\frac{l}{2}sin\theta d\theta}{\frac{a\pi}{2}}=\frac{2l}{a\pi} $$

Tip

事实上,用频率逼近概率,可以得到π的近似值,我们可以重复投针N次,统计与平行线相交的次数n,则\(p\approx\frac{n}{N}\),又a与l是可以精确测量的,则可以由蒲丰投针的公式得到π的近似值

概率的公理化定义

事件:样本空间\(\Omega\)的子集

事件的关系:包含、相等、和(并)、积(交)、差事件、互斥、逆(对立、余)

事件的运算:交换律、结合律、分配律、德摩根律

概率空间:三个要素,样本空间、事件域、概率

概率满足的三个条件:

  • 非负性:对事件域中的任一事件A,$P(A)\geq0 $

  • 规范性:\(P(\Omega)=1\)

  • 可列可加性:若\(A_1,…,A_n…\)是事件域中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,则有 $$ P(\sum_{n=1}^{\infty}A_n )=\sum_{n=1}^{\infty}P(A_n) $$

概率的性质:

  • \(P(\emptyset)=0\)
    可以用可列可加性证明: $$ P(\Omega)=P+(\Omega)+P(\emptyset)+P(\emptyset)+…, $$ 即可得\(P(\emptyset)=0\)

  • 有限可加性:若\(A_iA_j=\emptyset,i,j=1,2,…,n,i\neq j\),则 $$ P(\sum_{i=1}^{n}A_n )=\sum_{i=1}^{n}P(A_n) $$ 也可以由可列可加性得,令\(A_i=\emptyset,i > n\),结合性质1即可

  • \(P(\overline{A})=1-P(A)\)
    利用有限可加性和\(\Omega=A+\overline{A}\)即可得

  • \(B\subset A\),则\(P(A\backslash B)=P(A)-P(B)\)

    • 推论1:若\(B\subset A\),则\(P(B) < P(A)\)

    • 推论2:对事件域中的任何事件B,均有\(P(B)\leq1\)

  • \(P(A\backslash B)=P(A)-P(AB)\)
    因为\(P(A\backslash B)=P(A-AB)=P(A)-P(AB)\)

  • 加法公式:\(P(A\cup B)=P(A)+P(B)-P(AB)\),概率版的容斥原理

  • 多还少补定理(容斥原理) $$ \mathrm{P}\Bigl(\bigcup_{i=1}^{n} A_i\Bigr) = \sum_{i=1}^{n} \mathrm{P}(A_i) - \sum_{1 \leq i < j \leq n} \mathrm{P}(A_i A_j) + \sum_{1 \leq i < j < k \leq n} \mathrm{P}(A_i A_j A_k) - \cdots + (-1)^{n-1} \mathrm{P}(A_1 A_2 \cdots A_n) $$
  • 次可加性 $$ \mathrm{P}\Bigl(\bigcup_{i=1}^{\infty} A_i\Bigr) \leq \sum_{i=1}^{\infty} \mathrm{P}(A_i)\qquad\mathrm{P}\Bigl(\bigcup_{i=1}^{n} A_i\Bigr) \leq \sum_{i=1}^{n} \mathrm{P}(A_i) $$

我们可以利用概率的定义和性质来求解一下复杂事件的概率

  1. 某城有N辆卡车,车牌号从1到N,有一个外地人到该城去,把遇到的n辆车子的牌号抄下来(可能重复地抄到某些车牌号),求抄到的最大号码正好为k的概率
    解:\(A_k\)为抄到的最大号码为k这一事件,\(B_k\)为抄到的最大号码不超过k这一事件,则有 $$ B_{k-1}\subset B_k,\qquad A_k=B_k-B_{k-1} $$ 且容易知道\(P(B_k)=\frac{k^n}{N^n}\),则我们可以得到\(P(A_k)=P(B_k)-P(B_{k-1})=\frac{k^n-(k-1)^n}{N^n}\)

  2. (匹配问题):某班有n个士兵,每人各有一支枪,这些枪外形完全一致,在一次夜里紧急集合中,每人随机取一支步枪,求至少有一人拿到自己的枪的概率

Tip

这题的反面其实是错排公式,每个人都没能拿到自己的枪,我们可以由容斥原理推导出结果

解:\(A_i=\left\{第i个人拿到自己的枪\right\},i=1,…,n\),则所求概率为\(P(\bigcup_{i=1}^{n} A_i)\)

​又因为 $$ P(A_i)=\frac{1}{n},P(A_iA_j)=\frac{1}{n(n-1)},…,P(A_1A_2…A_n)=\frac{1}{n!} $$ 由容斥原理有

\[ \begin{align} p_n &:= \mathrm{P}\Bigl(\bigcup_{i=1}^{n} A_i\Bigr) \\ &= n \cdot \frac{1}{n} - C_n^2 \cdot \frac{1}{n(n-1)} + C_n^3 \cdot \frac{1}{n(n-1)(n-2)} \\ &\quad - \cdots + (-1)^{n-1} \cdot \frac{1}{n!} \\ &= 1 - \frac{1}{2!} + \frac{1}{3!} - \cdots + (-1)^{n-1} \cdot \frac{1}{n!} \end{align} \]

Tip

所以下次要是遇到了错排公式,就可以像这样用容斥原理来推导

概率测度的连续性

给定一概率空间 \((\Omega, \mathscr{F}, \mathrm{P})\),假定 \(\{A_n \in \mathscr{F}, n \geq 1\}\) 是一列单调增加的事件序列,即

\[ A_1 \subset A_2 \subset \cdots \subset A_n \subset \cdots, \]

\(A = \bigcup_{n=1}^{\infty} A_n\),称 \(A\)\(A_n\) 的极限。若\(\{A_n \in \mathscr{F}, n \geq 1\}\) 是一列单调减少的事件序列,即 $$ A_1 \supset A_2 \supset \cdots \supset A_n \supset \cdots, $$

\(A = \bigcap_{n=1}^{\infty} A_n\),称 \(A\)\(A_n\) 的极限。

那么如何求事件A的概率呢,我们给出如下定义:

如果\(\left\{A_n,n\geq1\right\}\)是一列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的事件序列,且具有极限A,那么有 $$ P(A) = \lim_{n \to \infty} P(A_n) $$ 对单调递增的事件序列 \(\{A_n \in \mathscr{F}, n \geq 1\}\),记

\[ \lim_{n \to \infty} A_n = A = \bigcup_{n=1}^{\infty} A_n, \]

那么上述定理说明

\[ \mathrm{P}(\lim_{n \to \infty} A_n) = \lim_{n \to \infty} \mathrm{P}(A_n), \]

称之为概率(测度)的下连续性。

而对单调递减的事件序列 \(\{A_n \in \mathscr{F}, n \geq 1\}\),记

\[ \lim_{n \to \infty} A_n = A = \bigcap_{n=1}^{\infty} A_n, \]

那么上述定理说明

\[ \mathrm{P}(\lim_{n \to \infty} A_n) = \lim_{n \to \infty} \mathrm{P}(A_n), \]

称之为概率(测度)的上连续性。

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

条件概率

取定概率空间后,A发生的概率为P(A),若事件B发生,在这一前提下A发生的概率就不一定是P(A)了,因为样本空间发生了变化,这时样本空间已经被压缩了,只由B中的样本点组成,即在新的试验条件下,B成为样本空间。记B发生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为\(P(A|B)\)\(P(A)\)\(P(A|B)\)是在两个不同的概率空间里对事件A的概率度量,它们通常不相等。而在求解条件概率的时候,我们既可以在压缩后的样本空间求条件概率,也可以在原来的样本空间中求条件概率。

条件概率的定义:对任一事件A和B,若\(P(B)\neq 0\),则“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”记作\(P(A|B)\),定义为 $$ P(A|B)=\frac{P(AB)}{P(B)} $$ 容易验证其非负性、规范性、可列可加性

由条件概率可以得到概率的乘法公式:

  • \(P(B)\neq 0\),则\(P(AB)=P(B)P(A|B)\)
  • \(P(A)\neq 0\),则\(P(AB)=P(A)P(B|A)\)
  • \(P(A_1A_2…A_{n-1})\neq 0\),则\(P(A_1A_2…A_n)=P(A_1)P(A_2|A_1)P(A_3|A_1A_2)…P(A_n|A_1A_2…A_{n-1})\)

例题:

  1. n张彩票中有一张中奖票。
    1. 已知前面k-1个人没摸到中奖票,求第k人摸到中奖票的概率
    2. 第k人摸到中奖票的概率

\(A_i = \{\text{第}i\text{人摸到中奖票}\}\)

(1) 这是求条件概率

\[ \mathbf{P}(A_k|\bar{A}_1\bar{A}_2\cdots\bar{A}_{k-1}) \]

在压缩后的样本空间里进行计算, 可得

\[ \mathbf{P}(A_k|\bar{A}_1\bar{A}_2\cdots\bar{A}_{k-1}) = \frac{1}{n-k+1} \]

(2) 根据 “摸球与顺序无关” 这一结论, 马上可知所求为\(P(A_k) = \frac{1}{n}\),或利用乘法公式得:

\[ \begin{aligned} P(A_k) &= P(\bar{A}_1\bar{A}_2\cdots\bar{A}_{k-1}A_k) \\ &= P(\bar{A}_1)\times P(\bar{A}_2|\bar{A}_1)\cdots\times P(A_k|\bar{A}_1\bar{A}_2\cdots\bar{A}_{k-1}) \\ &= \frac{n-1}{n}\cdot\frac{n-2}{n-1}\cdots\frac{1}{n-k+1} \\ &= \frac{1}{n} \end{aligned} \]


2. 罐中有\(b\)只黑球及\(r\)只红球,随机取出一只,把原球放回,并加进与抽出球同色的球\(c\)只,再摸第二次,这样下去共摸了\(n\)次。问前面的\(n_1\)次出现黑球,后面的\(n_2 = n - n_1\) 次出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(\(c=0\)表示有放回摸球,\(c=-1\) 表示不放回摸球)?

\(A_1\) 表示第一次摸出黑球,\(\cdots\)\(A_{n_1}\) 表示第 \(n_1\) 次摸出黑球,\(A_{n_1+1}\) 表示第 \(n_1 + 1\) 次摸出红球,\(\cdots\)\(A_n\) 表示第 \(n\) 次摸出红球。则

\[ \begin{aligned} P(A_1) = \frac{b}{b + r}, \\ P(A_2 | A_1) = \frac{b + c}{b + r + c}, \\ P(A_3 | A_1 A_2) = \frac{b + 2c}{b + r + 2c}\cdots\\ P(A_{n_1} | A_1 \cdots A_{n_1-1}) = \frac{b + (n_1 - 1)c}{b + r + (n_1 - 1)c} \\ P(A_{n_1+1} | A_1 \cdots A_{n_1}) = \frac{r}{b + r + n_1 c}\\ P(A_{n_1+2} | A_1 \cdots A_{n_1+1}) = \frac{r + c}{b + r + (n_1 + 1)c} \\ P(A_n | A_1 \cdots A_{n-1}) = \frac{r + (n_2 - 1)c}{b + r + (n - 1)c} \end{aligned} \]

因此

\[ \begin{aligned} P(A_1 A_2 \cdots A_n) = \frac{b}{b + r} \times \frac{b + c}{b + r + c} \times \frac{b + 2c}{b + r + 2c}\times \cdots \times \frac{b + (n_1 - 1)c}{b + r + (n_1 - 1)c} \times \frac{r}{b + r + n_1 c} \times \frac{r + c}{b + r + (n_1 + 1)c}\times \cdots \times \frac{r + (n_2 - 1)c}{b + r + (n - 1)c} \end{aligned} \]


3. (三枚银币骗局)某人在街头设一赌局。他向观众出示了放在帽子里的三枚银币(记为甲、乙、丙)。银币甲的两面涂了黑色,银币丙的两面涂了红色,银币乙的一面涂了黑色,另一面涂了红色。游戏规则是:他让一个观众从帽子里随机地取出一枚银币放到桌面上(这里不用“投掷银币”是为了避免暴露银币两面的颜色),然后由设局人猜银币另一面的颜色。如果猜中了,该观众付给他1元钱;如果猜错了,他付给该观众1元钱。 试问:这一赌局是公平的吗?

解: 这题其实逻辑比较简单,我们只需要去考虑展示面和反面的情况就行。

\(P(反面是黑色|展示面是黑色)=P(\frac{反面是黑色,展示面是黑色}{展示面是黑色})=P(\frac{抽到甲硬币}{展示面是黑色})\),而很明显的是,展示面是黑色的概率为\(\frac{1}{2}\),所以这个条件概率的值为\(\frac{2}{3}\neq \frac{1}{2}\)所以这个赌局是不公平的

4. 在前面的匹配问题中,已经求得了n个士兵中至少有一个人拿对了自己的枪的概率,现在我们求恰好有k个士兵拿对了自己的枪的概率

\(n\)个士兵中恰好有\(k\)个士兵拿对了自己的枪的概率为\(P_k^{(n)}\)。则由匹配问题知 $$ P_0^{(n)} = 1 - \left[ 1 - \frac{1}{2!} + \frac{1}{3!} - \cdots + (-1)^{n-1} \frac{1}{n!} \right] = \frac{1}{2!} - \frac{1}{3!} + \frac{1}{4!} - \cdots + \frac{(-1)^n}{n!} $$ 记\(A_i\)表示第\(i\)个士兵拿对了自己的枪。为了计算恰好有\(k\)个士兵拿对了自己的枪的概率,考察一组固定的\(k\)个士兵,如编号为\(\left\{i_1, \cdots, i_k\right\}\)的士兵。只有他们拿对了自己的枪的概率为

\[ \begin{aligned} P(A_{i_1} \cdots A_{i_k} \bar{A}_{i_{k+1}} \cdots \bar{A}_{i_n}) = & P(A_{i_1}) P(A_{i_2} | A_{i_1}) \cdots P(A_{i_k} | A_{i_1} \cdots A_{i_{k-1}}) \cdot P(\bar{A}_{i_{k+1}} \cdots \bar{A}_{i_n} | A_{i_1} \cdots A_{i_k}) \\ = & \frac{1}{n} \frac{1}{n-1} \cdots \frac{1}{n-(k-1)} q_{n-k} \end{aligned} \]

其中\(q_{n-k}\)是在已知这\(k\)个士兵拿对了自己的枪的条件下其他\(n-k\)个士兵都没有拿对自己的枪的概率。因此

\[q_{n-k} = P_0^{(n-k)} = \frac{1}{2!} - \frac{1}{3!} + \frac{1}{4!} - \cdots + \frac{(-1)^{n-k}}{(n-k)!} \]

由于从\(n\)个士兵中选\(k\)个士兵共有\(C_n^k\)种不同的选法,所以所求的概率为

\[ \begin{aligned} P_k^{(n)} &= \sum_{i_1 < \cdots < i_k} P(A_{i_1} \cdots A_{i_k} \bar{A}_{i_{k+1}} \cdots \bar{A}_{i_n}) \\ &= C_n^k \cdot \frac{(n-k)!}{n!} q_{n-k} \\ &= \frac{1}{k!} \left[ \frac{1}{2!} - \frac{1}{3!} + \frac{1}{4!} - \cdots + \frac{(-1)^{n-k}}{(n-k)!} \right] \end{aligned} \]

全概率公式、贝叶斯公式

完备事件组

  • 若事件组\(\left\{A_i,i\geq1\right\}\)两两互不相容,且\(P(A_i)>0\)(不交)

  • \[ \sum_{i=1}^{n}A_i=\Omega(不漏) \]

则称\(\left\{A_i,i\geq1\right\}\)\(\Omega\)的一个完备事件组

全概率公式

\(\left\{A_i,i\geq1\right\}\)\(\Omega\)的一个完备事件组,则对任意事件B,有\(P(B)=\sum_{i=1}^nP(A_i)P(B|A_i)\)

这里的部分例题可以参考课件251页例7(敏感问题调查)和例8(赌金分配问题)

解释一下例8赌金分配问题中的递推公式是如何建立的:

下一局的比赛有两种情况:

  1. 甲赢下一局,状态变为\((x+1,y)\)
  2. 乙赢下一局,状态变为\((x,y+1)\)

由此根据全概率公式建立递推公式:

\[ f_6(x,y)=P(甲赢|下一局甲赢)P(下一局甲赢)+P(甲赢|下一局乙赢)P(下一局乙赢) \]

即得:

\[ f_6(x,y)=\frac{1}{2}f_6(x+1,y)+\frac{1}{2}f_6(x,u+1) \]

贝叶斯公式

\(\left\{A_i,i\geq1 \right\}\)\(\Omega\)的一个完备事件组,则

\[ P(A_i|B)=\frac{P(A_iB)}{P(B)}=\frac{P(A_i)P(B|A_i)}{\sum_{k=1}^\infty P(A_k)P(B|A_k)} \ ,i\geq 1 \]

其中\(P(A_i)\)是没有进一步信息(不知B是否发生)的情况下人们对于\(A_i\)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认知,称为先验概率;现在有了新的信息(知道B发生)人们对\(A_i\)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了新的认知,得到了条件概率\(P(A_i|B)\),称为后验概率

事件的独立性

两个事件的独立性

\[ P(A|B)=P(A)(或P(B|A)=P(B)) \]

\(P(B)>0(或P(B)>0)\)时上式和\(P(AB)=P(A)P(B)\)等价,但\(P(AB)=P(A)P(B)\)形式较为对称,便于推广到n个事件,所以采用这个作为事件独立性的定义。

Tip

由独立性的定义可知,任何事件都与\(\emptyset\)独立,任何事件都与\(\Omega\)独立

事件域的相互独立:

两个事件域\(\mathscr{F_1}\)\(\mathscr{F_2}\),若对于任意的事件\(A_1\in\mathscr{F_1}\)\(A_2\in\mathscr{F_2}\)都有\(P(A_1A_2)=P(A_1)P(A_2)\),则称这两个事件域独立

多个事件的独立性

三个事件的独立性:两两相互独立且\(P(ABC)=P(A)P(B)P(C)\)

也即: $$ P(AB)=P(A)P(B)\ P(AC)=P(A)P(C)\ P(BC)=P(B)P(C)\ P(ABC)=P(A)P(B)P(C) $$ 则称 \(A,B,C\) 相互独立

n个事件的独立性:对于\(n\)个事件\(A_1, A_2, \cdots, A_n\),若对其中的任意\(k\) (\(2\leq k \leq n\)) 个事件\(A_{i_1}, A_{i_2}, \cdots, A_{i_k}\),有 $$ P(A_{i_1} A_{i_2} \cdots A_{i_k}) = P(A_{i_1}) P(A_{i_2}) \cdots P(A_{i_k}) $$

则称 \(n\) 个事件 \(A_1, A_2, \cdots, A_n\) 相互独立。

所以要说明n个事件 \(A_1, A_2, \cdots, A_n\)是相互独立的,需要验证上式中的 $$ C_n^2+C_n^3+...+C_n^n=2^n-n-1 $$ 个等式


评论